文章目錄
  1. 1. 前言
  2. 2. 第三代範式中的世代
  3. 3. 回到李開復先生的論點
  4. 4. 即將進入第四代範式的第一世代

前言

李開復博士在他的fb上有一篇探論人工智慧在台灣發展的文章,談到ICT(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)的世代交替分別如下:

ICT高科技朝代迭代是快速,有週期,有連續性。從半導體->PC->軟體->Internet->社交->行動->大數據->AI

我個人覺得這個分法有點不倫不類,把世代和服務混為一談的確有點張飛打岳飛

根據Jim Gray 2003年在The Fourth Paradigm: Data-Intensive Scientific Discovery這本書中的說法,ICT工業的出現不過就這幾十年,而這幾十年間,ICT工業向前進的動力就是運算(Computation)。

根據Jim Gray的說法,Computation是第三代範式,運算就是這個範式的基礎。當然運算一直是以半導體(硬體)的運算能力為代表,因此從半導體開始的世代交替,是離不開硬體的。

第三代範式中的世代

然而李博士所提到的軟體、社交等,充其量只是附隨在運算這個範式中,每一個世代所伴隨而來的無形服務而已。我覺得在第三範式中,世代交替應該以運算為主軸,因此我個人的看法是:

半導體->PC->網際網路->行動->雲端

而在這些不同的世代中,伴隨「運算」核心而產生的服務應該就是:

專屬軟體(半導體)->軟體(PC)->網站(網際網路)->APP(行動)->O2O(雲端)

整理如下表:

世代 運算(硬體,有形) 服務(軟體,無形)
半導體 半導體 專屬軟體
PC PC 軟體
網際網路 路由器/伺服器 網站
行動 行動裝置 APP
雲端 集群運算能力及終端 O2O

世代交替並非取代而是包容,新的世代當然包容了舊的世代,這和新的範式包容舊範式的意義完全一樣。

PC世代將專屬軟體吃掉,成為開放軟體平台,PC並非讓半導體消失,而是更發揚了半導體的功能。

網際網路並非讓PC消失,而是讓PC成為網路終端的一部分,網站當然也沒有讓軟體消失,而是讓軟體成為HTTP或其它協議交匯的一個點。

當然行動世代也沒有讓網際網路世代消失,而是讓固定在機房中的網站和伺服器,成為行動網路中的一個「不行動」的點。

雲端世代當然包括了行動世代,所對應的就是O2O的服務充斥。君不見UBER、TURO這種將有形無形資源平均到每一個角落的新式服務,當然就是靠線上的伺服器(雲端)以及線上的行動裝置及人類合理完成的。

回到李開復先生的論點

軟體是PC產業所創造出來的無形服務,他並沒有取代或包容PC成為一個新的世代,沒有PC軟體怎麼可能存活?當時的Wintel說法,再再證明PC和軟體互為依附生存。

另外社交當然是網際網路世代所產生的服務之一(網站)。早在行動裝置出來之前,FB就開始流行了,FB當然是依附在HTTP協定上的一個服務(就算行動裝置出來也一樣),他並沒有取代網際網路世代。

另外從行動跳到大數據,也有點唐突,因為中間還有一個世代就是雲端。雲端代表著虛擬化的極緻,當軟體離開硬體可在任意機器上運行(軟體的虛擬化);當作業系統離開硬體可在任意機器上運行,並且透過網路傳回運算結果時,我們可以說硬體本身已經離開硬體本身了,而硬體竟然具有加減乘除出現消失的特性(Amazon EC2, Google Compute Engine)時,雲端的概念才逐漸成形。

而Hadoop MR或YARN的出現,再再告訴我們叢集運算(可加疊運算),正是為了處理下一代大數據在作準備,只是,這次不再是在範式間的世代交替,而是正式進入了範式轉換(Paradigm Shift)。我們即將從第三範式的運算,正式進入了第四範式的Data exploration。

即將進入第四代範式的第一世代


此時,李開復先生所謂的ICT將不復存在,取而代之的則是所謂的DT( Data Technology),而在第四代範式中,所出現的第一個世代,就是大數據世代。那麼伴隨大數據世代的第一個無形服務,自然就是李先生所提的人工智慧。

世代 運算(硬體,有形) 服務(軟體,無形)
大數據 雲端及叢集 人工智慧

因此我覺得正確的分法,應該是

第三代範式

世代 運算(硬體,有形) 服務(軟體,無形)
半導體 半導體 專屬軟體
PC PC 軟體
網際網路 路由器/伺服器 網站
行動 行動裝置 APP
雲端 集群運算能力及終端 O2O

第四代範式

世代 運算(硬體,有形) 服務(軟體,無形)
大數據 雲端及叢集 人工智慧
文章目錄
  1. 1. 前言
  2. 2. 第三代範式中的世代
  3. 3. 回到李開復先生的論點
  4. 4. 即將進入第四代範式的第一世代